打柴……一个农家小女孩该作的事,她都会做,该男孩做的事她也会做。
她的家乡交通不便,山高路陡,什么东西都靠肩挑背负。她永远不会忘记妈妈背着背篓,在弯弯曲曲陡峭的山间小道上蜗牛似爬行的景象;更不会忘记,妈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嗡嗡纺纱的剪影。多少次半夜醒来。宋祖英还看见妈妈轻轻摇动小纺车,捻织生活的五彩线,泪水的模糊了她的双眼。宋祖英后来对人说,这个世界上最让她牵挂的人就是母亲。“妈妈那回头的笑脸,至今甜在我心里”这是宋祖英唱给妈妈听的。
宋祖英善于将生活中的苦酒中和成醇美甘甜的佳酿。贝多芬说,音乐是苦难的控诉处,同时也是苦恼的避难所。那时的宋祖英当然不知道有个贝多芬的人说过这样的名言。她总感到,当某种情感无法再在心灵储蓄的时候,她唱唱喊喊,那种饱胀的情感就得到宣泄,浑身轻松畅快。无论是遇到烦恼或是欢乐,宋祖英都喜欢用歌声排遣和表达。她还不懂什么叫音乐,还不懂音乐对于人有什么作用,那时候,她还只是个湘西偏僻苗寨的小女孩,一个乡村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;一个还离不开母亲的乖乖女。苦难的生活没有磨掉她的童稚和纯真,反而促使她更加向往新奇鲜活的世界。听树林里鸟雀欢快的鸣叫,到溪畔听淙淙叮咚的山泉,或是同母亲赶集,听青年小伙唱山歌吹木叶,都会给宋祖英带来不可名状的愉悦和欢欣。
宋祖英爱唱歌,这是村里的乡亲和学校的老师同学早就发觉了的,这位平时文静寡言的小女孩,一到唱歌的时候,完全是另一副神态,活泼天真,浑身散射一股清纯激越的神情,令熟悉她的人常常惊诧不已。
1981年8月,古丈县歌剧团决定招收一批新演员充实队伍。这天,岩头寨乡中学来了两位陌生男子,这两位不速之客是为古丈县歌剧团招工而来的。校长将宋祖英等十几个同学叫来,一字溜排在两位招工大员的面前。招工人用审视的眼光逐个扫瞄一番,进行外形考核。宋祖英从来没有遇上这种场合,本来见生人就腼腆的她,这时就更加拘束不安了。然而,招工人的四只眼睛偏偏盯住她不放。粗陋的衣服遮不住宋祖英天生丽质和清纯质朴,但他们不露声色。作为一名歌剧团演员,仅有漂亮美丽的外表是不够的,还应具备一副好歌喉。两个人对目一视,便要宋祖英唱支歌。
第619章 嘉宾来到(6)
唱歌对宋祖英不是难事。当着生人的面,宋祖英迟疑一下,便唱开了。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宋祖英,这时完全是一种处于自然状态的嗓音,音色很纯,没有一点杂音,给人一种柔情甜美的感觉。这种未掺和任何技巧的嗓音是与生俱来的,是缪斯的厚爱。两个招工人不由拍掌一击。就是她!命运之神就在这个艳阳高照的秋日,慷慨地将机遇送给了宋祖英。
宋祖英告别了母亲,妹妹和弟弟,第一次远离家乡,成为古丈县歌剧团学员班一名新学员。宋祖英拿着简单的包袱,强忍同亲人们的离别之苦,从家乡那道爬满青苔的石板路走出来,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未来的憧憬,走上通往古丈县城的大道,连她自己也没有预料,这一去就不再回头。
古丈县歌剧团学员班,这次一共招了18个学员,经过一年学习培训后,再从18个学员中挑选10个正式招工进剧团。因此,宋祖英一到学员班,就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,一种竞争。宋祖英主要因嗓子好招进学员班,剧团也就着重从音乐方面对她专门培训,当然也练一些演员的基本功。指导宋祖英进行声乐训练的老师,是剧团专门从株洲歌舞团请来的一位姓吴的声乐老师,教给宋祖英一些最基本的声乐知识和发音技巧,这是宋祖英最初受到的声乐教育。一年后,歌剧团从18个学员中择优正式招了10名学员进剧团。宋祖英是当时考核的7个评委全票通过的唯一学员,这一年是1982年8月。宋祖英16岁。
宋祖英到剧团参加排练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《啼笑姻缘》饰演剧目中一个叫挂珍珠的小角色。她参演影响较大的剧目是《赌魂记》开始她只客串一名群众演员。但宋祖英是个有心的女孩,她凭着惊人的记忆,暗暗将这个剧目的台词和唱段都背熟了。后来剧团下乡演出,饰演主角的演员因小孩发病无法下乡,剧团领导急得团团转。有人给领导讲,宋祖英能演这个角色。团领导不信,叫宋祖英一试,果然不假,尽管动作招式还不精熟,但唱词准确,动作连贯,到乡下演出是能够应付场面的,于是当场拍板,由宋祖英挑演主角的这根大梁。其时,宋祖英正式进剧团还不到半年,就完成了从群众演员到主角的短暂跨越。
具有神秘意味的是,在古丈县歌剧团,宋祖英还参加过歌剧《红珊瑚》的排练,她饰演的角色是珊妹。这个节目排演成以后,因种种原因没有公演,但这是宋祖英最早接触珊妹这个角色。10多年后,已成为海政歌舞团演员的宋祖英,在北京再次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《红珊瑚》的复排和演出,仍然出演珊妹这个角色,这颇有点宿命的色彩。在古丈县歌剧团,宋祖英有三个玩得最好的姐妹,四个天真烂漫正在花季岁月的少女,亲如手足,吃在一起,玩在一起,睡在一起,无拘无束,无忧无虑度过了在剧团那段美好的时光。宋祖英对外人说话拘谨,文静腼腆,但同这几个好姐妹在一起,该笑的时候笑,该癫的时候癫,露出纯情少女的真实面目。没有一点遮掩。宋祖英是个十分念旧重情的人,即便她现在成为名歌星后,仍然同在湘西工作的三姐妹保持联系,
她的家乡交通不便,山高路陡,什么东西都靠肩挑背负。她永远不会忘记妈妈背着背篓,在弯弯曲曲陡峭的山间小道上蜗牛似爬行的景象;更不会忘记,妈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嗡嗡纺纱的剪影。多少次半夜醒来。宋祖英还看见妈妈轻轻摇动小纺车,捻织生活的五彩线,泪水的模糊了她的双眼。宋祖英后来对人说,这个世界上最让她牵挂的人就是母亲。“妈妈那回头的笑脸,至今甜在我心里”这是宋祖英唱给妈妈听的。
宋祖英善于将生活中的苦酒中和成醇美甘甜的佳酿。贝多芬说,音乐是苦难的控诉处,同时也是苦恼的避难所。那时的宋祖英当然不知道有个贝多芬的人说过这样的名言。她总感到,当某种情感无法再在心灵储蓄的时候,她唱唱喊喊,那种饱胀的情感就得到宣泄,浑身轻松畅快。无论是遇到烦恼或是欢乐,宋祖英都喜欢用歌声排遣和表达。她还不懂什么叫音乐,还不懂音乐对于人有什么作用,那时候,她还只是个湘西偏僻苗寨的小女孩,一个乡村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;一个还离不开母亲的乖乖女。苦难的生活没有磨掉她的童稚和纯真,反而促使她更加向往新奇鲜活的世界。听树林里鸟雀欢快的鸣叫,到溪畔听淙淙叮咚的山泉,或是同母亲赶集,听青年小伙唱山歌吹木叶,都会给宋祖英带来不可名状的愉悦和欢欣。
宋祖英爱唱歌,这是村里的乡亲和学校的老师同学早就发觉了的,这位平时文静寡言的小女孩,一到唱歌的时候,完全是另一副神态,活泼天真,浑身散射一股清纯激越的神情,令熟悉她的人常常惊诧不已。
1981年8月,古丈县歌剧团决定招收一批新演员充实队伍。这天,岩头寨乡中学来了两位陌生男子,这两位不速之客是为古丈县歌剧团招工而来的。校长将宋祖英等十几个同学叫来,一字溜排在两位招工大员的面前。招工人用审视的眼光逐个扫瞄一番,进行外形考核。宋祖英从来没有遇上这种场合,本来见生人就腼腆的她,这时就更加拘束不安了。然而,招工人的四只眼睛偏偏盯住她不放。粗陋的衣服遮不住宋祖英天生丽质和清纯质朴,但他们不露声色。作为一名歌剧团演员,仅有漂亮美丽的外表是不够的,还应具备一副好歌喉。两个人对目一视,便要宋祖英唱支歌。
第619章 嘉宾来到(6)
唱歌对宋祖英不是难事。当着生人的面,宋祖英迟疑一下,便唱开了。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宋祖英,这时完全是一种处于自然状态的嗓音,音色很纯,没有一点杂音,给人一种柔情甜美的感觉。这种未掺和任何技巧的嗓音是与生俱来的,是缪斯的厚爱。两个招工人不由拍掌一击。就是她!命运之神就在这个艳阳高照的秋日,慷慨地将机遇送给了宋祖英。
宋祖英告别了母亲,妹妹和弟弟,第一次远离家乡,成为古丈县歌剧团学员班一名新学员。宋祖英拿着简单的包袱,强忍同亲人们的离别之苦,从家乡那道爬满青苔的石板路走出来,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未来的憧憬,走上通往古丈县城的大道,连她自己也没有预料,这一去就不再回头。
古丈县歌剧团学员班,这次一共招了18个学员,经过一年学习培训后,再从18个学员中挑选10个正式招工进剧团。因此,宋祖英一到学员班,就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,一种竞争。宋祖英主要因嗓子好招进学员班,剧团也就着重从音乐方面对她专门培训,当然也练一些演员的基本功。指导宋祖英进行声乐训练的老师,是剧团专门从株洲歌舞团请来的一位姓吴的声乐老师,教给宋祖英一些最基本的声乐知识和发音技巧,这是宋祖英最初受到的声乐教育。一年后,歌剧团从18个学员中择优正式招了10名学员进剧团。宋祖英是当时考核的7个评委全票通过的唯一学员,这一年是1982年8月。宋祖英16岁。
宋祖英到剧团参加排练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《啼笑姻缘》饰演剧目中一个叫挂珍珠的小角色。她参演影响较大的剧目是《赌魂记》开始她只客串一名群众演员。但宋祖英是个有心的女孩,她凭着惊人的记忆,暗暗将这个剧目的台词和唱段都背熟了。后来剧团下乡演出,饰演主角的演员因小孩发病无法下乡,剧团领导急得团团转。有人给领导讲,宋祖英能演这个角色。团领导不信,叫宋祖英一试,果然不假,尽管动作招式还不精熟,但唱词准确,动作连贯,到乡下演出是能够应付场面的,于是当场拍板,由宋祖英挑演主角的这根大梁。其时,宋祖英正式进剧团还不到半年,就完成了从群众演员到主角的短暂跨越。
具有神秘意味的是,在古丈县歌剧团,宋祖英还参加过歌剧《红珊瑚》的排练,她饰演的角色是珊妹。这个节目排演成以后,因种种原因没有公演,但这是宋祖英最早接触珊妹这个角色。10多年后,已成为海政歌舞团演员的宋祖英,在北京再次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《红珊瑚》的复排和演出,仍然出演珊妹这个角色,这颇有点宿命的色彩。在古丈县歌剧团,宋祖英有三个玩得最好的姐妹,四个天真烂漫正在花季岁月的少女,亲如手足,吃在一起,玩在一起,睡在一起,无拘无束,无忧无虑度过了在剧团那段美好的时光。宋祖英对外人说话拘谨,文静腼腆,但同这几个好姐妹在一起,该笑的时候笑,该癫的时候癫,露出纯情少女的真实面目。没有一点遮掩。宋祖英是个十分念旧重情的人,即便她现在成为名歌星后,仍然同在湘西工作的三姐妹保持联系,